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课题 >

登高凭栏 斜晖脉脉水悠悠

来源:江陵县实验高级中 发布时间:2012-10-15 浏览次数: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审题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审查、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题意,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作文的体裁、选材、写法等。要吃透材料,整体把握,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你文章的灵魂。
 
作文审题有两方。一方是考:一个年轻的、未出茅庐的考生,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审题;一方是改:几十个“老谋深算”、目光锐利的语文专家,在好不紧张的氛围中慢慢审。前一方的审题如果是“一”,那么,后一方的审题结果就可能是“十”!后一方审出来的东西,只要是正确的,就写入“评分细则”,就是阅卷之法,而不会去理会前一方审出来了没有!
 
面对这一种情势,我们觉得审题非常艰难。然而,许多考生不把“审题”当回事,投入的注意和心力很不够,一篇不合题意的作文,往往评分在三类下,即使文字表达水平再好也无济于事。2003年高考,南京市考生费滢,这位昔日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的金牌得主,考场作文只有25分,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个媒体争相报道,质疑高考阅卷的公正性。事后江苏、浙江两省高考阅卷组长单独评审这份“特卷”,评分出奇一致,均为25分。
 
原因何在?阅卷组明确答复,这是一篇不合题意的作文,作者的写作功底很好,因而表达25分得了满分,内容上不合题意,得零分,且没有发展等级分,总分最终裁定25分。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多么具有才华,只要作文偏离了题意,作文就成了你的“滑铁卢”。于是,审题变成了诸多考生高考考场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一道陌生的高考作文试题呢?我给大家谈一谈审题的方法与要求。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入题似乎更为容易,降低了审题的要求与难度,而实际上,命题作文中暗藏的旋涡与陷阱,稍不注意就会湮没与其中。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可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
 
例如江苏的作文题“怀想天空”,这一动宾结构短语强调的是“怀想”而非“天空”,如果考生抓住天空去写,就偏离了轨道。湖南“诗意地生活”而不是“诗意的生活”,前者强调的是生活方式,重在过程,我是“怎样”诗意地生活;后者强调生活的形式,我的生活是诗情画意的:一字之差,千里之别!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A.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提篮春光看妈妈》:
 
题目重心在“看妈妈”,隐含的言语主体是“我”。大旨言情,写亲情,写关爱,写感恩,写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首先就要人身心和谐,进而亲子和谐,“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要高远,切口要小巧,最好从日常生活着手,个性化表达私人生活空间和鲜活的个性体验。毕竟是高中毕业的人了,也可以虚高一点,释放爱国情怀,张扬报效社会的正义与责任。但不要矫情,为情而造文自难真切,徒有外表而虚情假意终难共鸣。
 
难点在“提篮春光”,“春光”应有比喻义、象征义,可以是非物质的,定要是礼轻情重的,切实小巧的,积极向上的,明媚美好的,温情熨帖的,浪漫的诗意就在这里。
 
B.把握内涵,梳理关系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例如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以“一步与一生”为题:
 
“一步与一生”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曾经的面孔如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等。此前也还有,如2005年“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2003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
 
“关系”题确实要难把握一点,难在辩证地看问题。花生两树,各标一枝;又盘根错节。高中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发展等级”就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一步与一生”,我们肯定要重点把握独特的这“一步”,要写得细致具体,讲深说透。但这“一步”毕竟还只是一个“点”,我们还要把它放到“面”上,放到更为宽阔的人生长河——“一生”中来考量。
 
比如“酸甜苦辣说高考”,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再度开放,远在东北猪圈里的张鸣、南京工厂里的叶兆言等人涌进去。是复出的邓小平艰难决策给他们带来这“一步”,这难得的“一步”如何呢?30年后,1977级大学生——李克强、周强、蔡武、夏勇等人身居要位;陈平原、朱学勤、张鸣、朱苏力等人成为学界领袖;屠光绍、易纲、李东生、孟晓苏等人在经济界“呼风唤雨”;张艺谋、梁左、罗中立等人则成了文艺界大腕。历史不会忘记,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步”对这“一生”确实关系重大,意义非凡。
 
如果我们静态地、纯理论论述“一步与一生”的关系,那太困难,普通高中生的学力与修养,恐难奏效。就是能勉强论述,敷衍成篇,怕也枯涩。举例论证也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何必强求道理论证呢。我们最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有根有据,入情入理。
 
C.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分析这个题目,首先是“坎”。坎是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类障碍,它是个比喻,比喻人生道路上、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考生对此一定有话可说,因为高考就是一道“坎”。其次是“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为什么一定要跨过坎呢?这就需要阐述。第三是“跨”,跨表示了越过这道坎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付出努力。考生可以小处入手,从人生角度谈这道“坎”,比如讲高考;也可以大处着眼,从世界、国家、民族角度议这道坎,比如,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坎,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像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坎。
 
形式简单而内涵丰富的命题作文,对考生是巨大的挑战,考生要细心咀嚼品味其“关键词”,吃透“题眼”,挖掘题目的“内涵”,看清题目的“结构”,多角度思考,方能写出令阅卷者满意的作品来。  
 
二、话题作文
 
在高考中,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理解与命题要求相偏或相背而导致作文失分,而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以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只要围绕话题的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话题作文是需要认真审题的,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不偏题或跑题呢? 
 
1、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反复推敲提示语
 
一般话题作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尤其是“立意自定、题目自定、文体自选”的原则,给考生提供了展现才华和个性的舞台。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有些考生就忽视了审题,认为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话题作文的自由仍然是有限制的,有人喻为“戴着镣铐跳舞”。因此,话题作文的审题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许多考生因为审题不准而使作文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我们曾考了这样一道作文题:1907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西姆一起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把他在院子里新栽的花留下了。不久,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他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美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留给别人鲜花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快乐。请以“我对快乐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从对材料的理解来看,这道题的审题难度是教低的,可写的内容有许多,要注意提示语“‘给’永远比‘拿’愉快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关键词“留给”“留下”一定要在文中出现,写作时也要注意紧扣材料的寓意。材料中明确提到,只有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生活才会快乐。从这个角度讲,谈奉献、给予、付出等是符合题意的,而有些同学大谈快乐是一种趣味、感觉,岁言之有理,但扣题不紧。
 
同时,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也不仅仅是奉献给予。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很多的,就鲜花而言,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即实实在在的鲜花或者如鲜花一般美丽的任何事物。
    可以说,“题头+材料+提示+话题(补述)+注意”五要素组成了话题作文的命题整体。把握话题作文的题意,关键之处在于“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提示”一般置于“话题”的前面或最后,常用一两句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对取材的范围有提示作用,对话题切入有限制作用,对题意的倾向有暗示作用,适当限定考生的写作思路。可以说,提示语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要打破审读材料的顺序,习惯上考生往往是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上题中“我对快乐的感悟”之所以偏题,就是考生围绕“快乐”的内容在立意,没有看到话题中 “‘给’比‘拿’愉快” “留给”“留下”的作用,没在关键词语上做文章。
 
2、理解材料题旨,寻找现实对应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则语言、一幅漫画、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它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考生在审题时应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揭示了什么道理。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对它说:“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会成为最好的铅笔。但是有一个前提,你要记住我的话: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要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有用的铅笔;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
 
  请以“铅笔的原则”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经把“铅笔的原则”的比喻义讲得十分清楚,也就是制造者的嘱咐。需要注意的是,这则材料看似在告诫铅笔,实则是在告诫人,这个话题是让我们思考做人的原则问题: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正视痛苦磨炼人生,要勇于改正错误,守住心灵不迷失自我,奋斗中展示自己的美。文章立意的自由度很大,所写内容只要与以上几个方面有联系都算是符合题意。
 
考生要做到准确审题,首先就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主题,并展开思索,材料中的人、事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对应的人、事和现象,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寻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这样,考生就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涵的道理,这也是写好作文的立足点。
 
3、辨明话题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
 
话题有概念型,如“诚信”;有判断型,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假想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系型,如“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等。考生在审话题时,对于概念、判断类的话题要辨明其内涵,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的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有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丛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高的地方开始找。”教师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动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 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请以“简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800字以上。
 
这是一个独词型话题,要准确理解其命意,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它的导向。材料的寓意指向很明显,是要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往往表现在简单的事情中。但是,“简单”这个话题还是很笼统,需要用添加成分缩小写作范围,才好下笔为文。比如“寻找简单”,写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往往被人复杂化,以为什么事情都需要搞得多么高深,其实,深刻往往就在简单之中;比如“简单的奥妙”,可以写简单中包含的思想方法或个人修养;比如“从简单中走出来”,可以从简单中走出来,回过头来反观“简单”,会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
 
对于关系型的话题,考生要辨明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遭遇挫折”指的是人生遭遇,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挫折,或大或小;“放大痛苦”指的是人生态度,它是一种主观心理,不同的人态度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观态度和客观实际的关系。考生明确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为自己的作文立意找到准确的定位,即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挫折恰当、最正确的做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在分析话题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时,还需要辨证分析,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审题准确,对题意理解深刻透彻。
 
我们在审题时还要注意留意材料中的议论性文字,或者语意转折处,这些部分往往表达了命题者的态度和观点,体现了命题者的倾向。同时,还要看清话题的结构,理清隐含条件。
 
三、材料作文
 
读题百遍,其义不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难倒了无数考生,材料作文又称“命意作文”,只有考生领会了材料中隐含的“意”,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1、掌握材料的含义,领会材料的喻义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意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入;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
 
 “假如有两块面包,我将拿出一块去换取一盆水仙花”,这是一则比喻性材料,要充分理解材料,就要弄清“面包”与“水仙花”个喻指什么。面包使人生存,是重要的物质食粮;而水仙花只能供人欣赏,并不能带给人们多大的实惠。但是为什么要用面包换去水仙花呢?命题者的意图何在?
 
面包是物质的,与物质相对的是人的精神食粮,水仙花就是人的精神的象征。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不难明白,命题者在倡导精神品格的重要性。
2、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从抓关键句入手,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3、把握材料的倾向
 
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两则材料,一反一正,形成鲜明的对比,命题者在倡导什么,批评什么,倾向已经很明显了。因而,下面的立意都可构思成文:
 
     1.记住别人的帮助,学会感恩,做健康人格的人;2.学会帮助别人,弘扬传统美德;3.“人”应该是相互支撑的;4.社会需要爱心,人生需要帮助;5.助人为乐,永远是爱的阳光;6.传递帮助火种,爱心温暖人生;7.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4、分析材料的因果
 
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裁缝不小心弄坏了高档裙子,想办法弥补,设计出了“金边凤尾裙”,而且卖了好价钱,受到了不少女士的欢迎。裁缝并不是有意识的在创新,也不是展示残缺美,纯属偶然之举,但正是这无奈之举体现了裁缝灵活变通的智慧、高超的技艺和不放弃的精神,正是这些原因才使得裁缝变废为宝,变不利为有利。
 
5、辨明材料内的关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求同寻异,抓住多个材料的“关联点” 
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以上是我对于现在作文审题方面的一点思考。总之,作文的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只有准确审题,才能写出好作文,让“走题”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