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课题 >

一片忧伤的蝴蝶

来源:江陵县实验高级中 发布时间:2013-01-02 浏览次数: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语文新课改的过程中,选修课的教学格外引人关注。因为选修课的教学涉及到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选修课的教学实施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选用选修模块的三个原则
 
要切实可行地搞好选修课教学,首先就要解决选修哪些教学模块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选择教学模块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是针对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选修共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有若干个模块。我们要把那些最能体现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的模块遴选出来开足开好。如诗歌和散文系列首选《现当代散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与戏剧系列则可选《短篇小说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系列可选《实用文体写作》;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在《史记》、《论语》、《孟子》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任选其中的一种。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的特点,他们不可能像大学中文系那样,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足,因而选修的课程较多。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因为这些模块与高考内容紧密相关。从时间上来计算,高中语文必修已占了高中学段学时的5/12(1个学期为2个学段),高考复习要用3/12,只剩下4/12给选修,也就是说选修课只有一个学年的时间,从理论上说,学生只要选了四个模块,就可以拿到8个学分,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科的选修学习任务了。但从长远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承担着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的光荣使命,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角度,我们又不能因高考的存在把语文课改的重要特色抹杀,让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回到老路上。因此我们在选修课开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灵活性的原则,兼顾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师资的可能,设法多开其它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求。
 
2、是注意引导、平衡兼顾的原则
 
选修课固然以学生的选修为主,但在选修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的平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要注意文体平衡,避免某一体类过多重复。比如《史记》、《唐宋散文选读》、《论语》和《孟子》同属于文言文学习为基础的,根据需要选择其中1—2个模块就可以了。又如《现当代散文选读》、《现当代诗歌选读》、《短篇小说选读》和《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都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其中的1—2模块。二要注意文学文化演变发展的平衡,注意中外、古今,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的兼顾。如选修了《唐宋散文选读》模块后,可选修《现当代散文选读》,以构成较为完整的散文发展脉络,选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系列后,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中再选出新的学习模块,使文学和文化,语言与语体协调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是自由选择和统一安排的原则
 
在选用选修模块教材的问题上,我们首先是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分类整合,然后根据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再确定选修模块。统一开设了选修模块后仍有一定的选修空间,一般一个学期开设的模块不少于3个,这样,学生才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同时,可根据每一届的学生特点,开设的选修模块不尽相同。考虑到高考的不断变化,还考虑到学生心理因素,我们在选择选修模块时尽可能选择与高考要求相接近的课程。如开《唐宋散文选读》时,可联系高考必考的“文言文阅读”;在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时,又可联系现行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而《实用文体写作》和《语言文字规范》又能与高考中的“语言知识与运用”的若干考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的知识,培养他们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以适应高考的变化。
 
二、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1、要处理好选修与高考的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年我校的语文选修课开设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围绕着高考而定选修的阶段,与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有一定的距离。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新高考应包括共同要求部分和个性发展要求部分。共同要求部分应主要侧重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注重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以必修为主,也会兼顾一部分选修内容,但不会偏、怪,以基础知识字与基本能力并重。个性发展要求侧重放在选修部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或个性化创新,重在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两年高考出现的探究题就是证明。针对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将选修分为指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个部分和两种方式进行,学生除了按照教师指引的模块进行选修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修。为了保证学生能有自由选修的时间,学校可以每周划出1个课时给学生。如高一、高二年级的语文课时有5节,有4节进行统一内容的教学,留出1课时自由选修。这1课时的自由选修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可以开设校本课程、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读书等,拓展学生自由选修的学习外延。学校应当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自由选修的教学,把它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自由选修课,主持专题讲座和研究性学习指导,使我校的语文选修课确实能起到新课标中所说的“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相信,只要深入领会高考对语文素养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基本性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性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就能从容地面对高考。
 
2、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共同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语文课程。我们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全体学生成长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个良好的愿望,我们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要求与选修课的五个系列中的要求进行仔细比对,掌握它们的区别。如阅读与鉴赏方面必修课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而在选修模块中,对阅读鉴赏要求明显提高:“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判断。”品味这些文字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选修课的要求明显加深和拓宽了。从发展学生的思维来看,更注重理性,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必修与选修的尺度。
 
3、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理念和我们语文选修课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如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提出个性化的解读,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要注意把好尺度,避免导之不足、自主有余的现象出现。实际上,教学作为一个思维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二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行为倾向还取决于教师态度,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另外教师也不能老是以强势的面孔出现,给学生太大的压力,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当一个受众,没有了那种自觉学习的激情。只有将师生二者的积极性结合,才能更好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的良好愿望。
 
三、抓好四个要点问题
 
(一)把选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各学科的学习之中,我们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把选修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列出一些专题让学生研究,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些研究专题主要例举如下:
 
1、中国古代散文对中国人的思维的影响
 
2、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魅力
 
3、中外戏剧的不同风格
 
4、如何欣赏戏剧
 
5、传记人物的刻画与戏剧的人物塑造
 
6、新闻与我们的生活
 
7、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
 
8、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
 
9、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这些研究专题,09届的学生写出了多篇论文,其中的优秀作品发表在《校刊》和《研究性课题》上。09届高一(11)班学生钟铭、施文超、陈飞瑜等同学还以他们学过的知识,研究了《周礼与与古代礼仪》;高二18班学习小组对目前新课改很有兴趣,采访了老师,写出了《目前的新课改与我们的困惑》这种较深层次的论文。我在进行《唐宋散文选读》指导时,以《唐宋散文选读——贬谪文学的大观园》的鉴赏为例,对学生进行了专题阅读指导,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方法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新课标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个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体现;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与严谨。开发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学习方法的个性化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比如“语言文字运用”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先讲授有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它们先有所了解,再用材料阅读,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有关信息,随后,结合实地调查访问、专题研讨、成果展示,通过观察、发现、谈话、讨论、整合、总结等活动,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如我校高二学生到江门市街头,寻找运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例子,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提交到江门市语改委,受到好评和高度重视。又如我校高一学生对江门市江海区的垃圾分类收集情况进行调查,写出了新闻报告,刊登在江门日报上。这种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密的学习方法,正是新课标中倡导的“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实现本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典型范例。又如在选修《唐诗宋词元曲》时,教学过程可设计为:1、全景欣赏(整体感悟)2、含英咀华(局部细品)3、论辨擂台(各抒自见)4、抛砖引玉(个人心得)5、推陈出新(新鲜观点)6、择善而从(援引比较)。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灵活地加入讨论、对话、点评等方法,凸显个性,使学生学习比较生动活泼,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选修课既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当然需要评价。我们现在评价的方式一般有这几种形式:一是分数评价法。这是一种最容易操作最直接的评价方法,但它往往给人单一死板的感觉,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现状。二是等级评价法。这种用“优、良、中、差”或“甲、乙、丙、丁”等来评价学生,比较适合对学生的说话能力、写作能力、辩论能力、表演能力等进行评价。它的优点是将分数模糊化,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的不足是难于区别优劣。三是过程评价法。过程评价是对终端评价而言的。新课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同时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我们所制定的语文教学评价目标就应伴随和贯穿于语文课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从目前我们对选修模块的检测来看,没有哪一种评价方式是完全适用的。就拿大家比较认可的过程评价法来说,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却不容易,尤其是对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我们要用五个方面的标准同时去衡量,那是很费劲的事情。不过,我们不妨做些尝试,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来测试不同的能力。如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层级可用纸介形式,可用分数评价法,测试学生的思考鉴赏能力可用讨论答辩法,测试学生的应用拓展能力可用实践活动法,测试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可用小论文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总目标,以客观合理为测试手段,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的发展性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这个目标,我们的选修课必须重视学生的发展性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发展性素养提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个性化阅读,任何一个选修模块都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二是提倡个性化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模块可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三是提倡在某一个方面的深入探究,任何一个模块都有这个功能;四是提倡语言创新,主要是结合语言文字和写作模块进行;五是提倡学生勇于文学创作;六是重视文学史、文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渗透在各选修模块当中,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学生基本性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性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近期来说,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高考,从长远来看,我们就可以造就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选修课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发现、创新、提高,就可以掌握选修课的教学主动性,不断地超越自我,步入一个新境界,完成时代交给我们语文教师的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