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课题 >

高效课堂应该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来源:江陵县实验高级中 发布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
                                                    ——11月份随堂听课感悟
 
    祝  华
 
    11月份听的课不少,除了熊艳等五位老师的随堂课,还有县教研室视导听课,以及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展示课。以上这些课,至少我是带着极大的、浓厚的兴趣去听的,然而,却少有“乘兴而至,兴尽而归”的感触。我想这些课是有代表性的,其中既有我校优秀、杰出教师的代表,也有我校普通老师的代表,他们代表了我们整个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
 
    这些课带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教学流程基本相似,在形式上基本能够按照学校高校课堂的要求去做,只是有的掌握的较为熟悉,如张绪林老师;而有的还不够熟稔,如熊礼斌老师。但是,学校的高效课堂,到目前似乎就止于提形式的要求了,不能再往前进步了。
 
    形式的确很重要。课程改革发展到现在,几乎不会再有人会认同“满堂灌”会是一节好课。在荆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的材料汇编当中,也一再提倡教学者需要解放思想,改良课堂结构,创新课堂模式。然而,我想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课堂改革与创新,都是为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形式本身很难带来高效率,只有将一种好的形式拿来为科学的内容服务,这个时候形式才有可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否则,我们极容易陷入所谓的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而且还会为此而有些沾沾自喜。
 
    文艺创作有一条重要的理论,那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高效课堂也是如此。据我来看,我们学校确乎已有一批形式掌握的很好的老师,他们的课生动别致,气氛很好;可是真正对备考有着深刻认识的老师,还没有完全掌握这样的形式,也就是说,真正掌握高考“内容”的老师,大多数却还恪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矛盾,从听课看来,正在日益显露。
 
    不可否认,学校的一些过去运用传统教法走出来的一批优秀教师,他们的确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孤立、疏远他们,让他们产生失落感甚至反感。因为而今我们把许多光环都抛给了那些形式做得好的老师,对他们很少奖励,这是一种隐性的伤害,且会造成一些矛盾。这些恪守传统的老师不会再把宝贵的备考经验向那些教学新秀传授,等着看他们考不好的笑话。
 
    依靠传统而走出来的优秀老师是可贵的资源,我们要做的是帮助这些老师,去和他们沟通、交流,去培养他们学习新的东西,而不应该将他们冷落,甚至让他们有被遗弃之感。毕竟眼下,我们还需要他们,非常需要。他们是高考的引路人,对于他们,我们千万不可以喜新厌旧,而应该让他们辞旧迎新。
 
    兴许这样,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学校的教学教研,才会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显著。让懂内容的多创新形式,让懂形式的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考成绩。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悟,主要还是缘自于听了张绪林老师和熊礼斌老师各自的一节课。两位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然而张老师形式掌握的好,教学内容却与高考有些脱节;熊老师形式上做得不好,却深谙备考之道。至于最终裁定谁是优秀,还是由学校领导来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