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组 >

破除墨守成规思想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来源:刘汉平 发布时间:2015-09-14 浏览次数:
 破除墨守成规思想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方案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           刘汉平
  电话:13886636654              邮编:434100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通过赏析人物形象,分析情节作用来明确情节与主题的关联,从而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的作用,明确主题。
2.教学难点:
情节的作用,主题的意义。
三、教学创意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第一单元“主题,情节”话题的第二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扣住单元话题,从“主题,情节”切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清文章脉络,并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本课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但对于小说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对于知识的运用不能形成套路。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在设计问题上下功夫,力求深入和创新,还要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其实用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创造学习氛围
(出示课件1)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思潮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别里科夫就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梳理情节,理清线索与结构
1.文章的标题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套子”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线索
2.请大家速读课文,扣住“套子”这一线索,用含有“套子”的短语来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套子”式生活——“套子”式思想——“套子”式言行——“套子”式爱情——“套子”式悲剧。
3.学生浏览课文,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理清小说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并将学生阅读收获板书到黑板上。
明确:
第一部分( 1- 5节)序幕:套子式生活、思想、言行。
第二部分(6节)开端:准备结婚。
第三部分( 7-17节)发展: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
第四部分(18-36节)高潮:楼梯事件。
第五部分(37节)结局:婚姻失败、一命呜呼。
第六部分(38-40节)尾声:别里科夫还很多。
梳理情节,理清线索与结构
1.文章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 “套子”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大家速读课文,扣住“套子”这一线索,用含有“套子”的短语来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3.学生浏览课文,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理清小说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出示课件2)
 品读情节,探究情节的表达作用
1.作用一  ——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学生将板书的线索与结构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以理清文章内容,再次熟悉课文。分小组从小说情节的序幕部分中找出能表现别里科夫思想性格的句子,简要概况分析。
交流过程:
小组交流,老师点评引导
明确: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穿着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胆小孤僻
用具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封闭保守
出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与世隔绝
住处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狭隘惶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沙皇卫道士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现实逃避者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害怕新事物
禁闭开除学生 -----------------维护旧制度
作用一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分小组从小说情节的序幕中找出能表现别里科夫思想性格的句子,简要概况分析。
 
(出示课件3)
 2.作用二——折射现实社会环境
品读小说情节的序幕与开端部分,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明确: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带有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当时俄国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
作用二  ——折射现实社会环境
品读小说情节的序幕与开端部分,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出示课件4)
 3.作用三——推动情节发展
品读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写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引起了别里科夫的关注,这不仅表现了别里科夫的落后保守,而且表现了别里科夫扭曲的人格,更重要是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
(出示课件5)
作用三  ——推动情节发展
品读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写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4.作用四——揭示小说主题
品读小说情节的高潮,结局,尾声部分。
(1).文中描写科瓦连科的一推;别里科夫的一滚;华连卡的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描写既表现出别里科夫的滑稽狼狈相,有表现了套中人的实质是虚弱、腐朽的,预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腐朽势力。
(2).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课文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意蕴丰富,请结合背景加以探究。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加以探究。
明确:
①别里科夫古怪的装束像一个“套子”,把自己紧紧裹住。
②别里科夫的思想行为保守顽固,竭力把自己的思想也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中,循规蹈矩,小心翼翼。
③小说中城里的大多数人受钳制、饱受压力、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就如同在一个巨大无形的“套子”中生活。
④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大的改变,说明“装在套子里的人”不仅指别里科夫,也指城中思想行为与别里科夫类似的那些人。
⑤上述“套子”背后的“套子”,其实是沙皇统治之下的专制制度。
小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作用四  ——揭示小说主题
1.文中描写科瓦连科的一推;别里科夫的一滚;华连卡的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死的作用是什么?
2.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课文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意蕴丰富,请结合背景加以探究。
3.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加以探究。
 
(出示课件6)
 小结:小说的情节有哪些表达作用?
1.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2. 折射现实社会环境
3. 推动情节发展
4. 揭示小说主题
(四)联系实际,体会现实意义
1.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一个打破“套子”的问题。有一位网友说学校“严苛的规定有悖于法理,有悖于国家法律,有悖于教育精神的实质,也有悖于师德”。你觉得这位网友的说法正确吗?
明确:我觉得该网友说的不无道理。“套子”实际上就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学校制定校规校纪,班级制定版规班法,倒是让学校的“秩序”良好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可以“省心”了。但在严苛的环境中,学生还有多少自由空间呢?个性特长又如何得到发展呢?
此言差矣!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套子”有时就是规矩。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规矩,是学生健康、积极、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不可或缺。
2.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明确: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 , 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深受其害,而且还无情的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就是:破除墨守成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生命力所在。
对话人物,体会现实意义
1.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一个打破“套子”的问题。有一位网友说学校“严苛的规定有悖于法理,有悖于国家法律,有悖于教育精神的实质,也有悖于师德”。你觉得这位网友的说法正确吗?
2.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出示课件7)
五、简洁小结,引发学生深思
契诃夫在作品中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可以反抗环境。人虽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的主体意识。总而言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这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附板书设计:
小说的情节有哪些表达作用?
1.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2. 折射现实环境
3. 推动情节发展
4. 揭示小说主题
 
六、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第一单元“情节,主题”话题的第二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扣住单元话题,从“情节,主题”切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清文章脉络,并能初步感知情节的作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从而理解小说主题。但是,但这课堂上的很不理想。或许是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更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目的性太强,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和教师预设的问题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能力和课堂气氛调动方面的问题,这种差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感觉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真正的展开,给人割裂开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力求简化课堂主问题,把空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